上個月,以前一位交情不錯的同事轉職做保險員
她主動問我:「要不要了解一下投資保險?」
我想說也好,在我能力範圍內,就順便幫她做個業績
可是沒想到整個過程,讓我感受到的不是「專業建議」
而是她只想完成自己的業績
真的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

一開始約時間,我有先提供基本資料
原以為她會依我的年齡與需求,幫我規劃合適的保障內容
結果並沒有,而是當場才輸入資料、邊操作邊說明
(這已讓我感受到不用心)。
更讓我意外的是,一見面就開始介紹高額的投資型保單
一次投資金額在30到50萬之間,強調「報酬比較高」。
我回應自己沒辦法一次拿出30萬
她立刻改口說:「那就投資10萬起,之後每月再加500或1000也行,隨時可調整。」
聽完我就跟她說,這方案不太適合自己
不可能每天看是賺還是賠
結果還是圍繞在投資高獲利的話題,養老—

此外,我有兩張已繳清的美元保單(6,000與9,000美金)
以及一張儲蓄型保單(解約可領回約39萬台幣)
她看到後,立刻建議我解約儲蓄保單
說這樣就可以用30萬購買投資型保單和新的美元保單。
最離譜的是,她甚至說:「明天可以載妳去銀行解約。」
我只回:「我先考慮一下,也會再跟原保單公司討論。」
心中不免起疑——為什麼要這麼急著隔天就要去解約?
保險的本意應該是「讓人安心」,不是為了妳的業績而倉促決定

結果兩天後,她又打電話來
直接問我:「妳解約了嗎?要不要簽約?」
這樣被推銷方式,真的超反感。
因為要解約美元保單,我直接到櫃檯去(沒有找我保險公司的服務員)
問櫃台服務員,如果我要解約,可以解哪一筆
櫃台人員告訴我,如果不急著用錢,可以續留
或依次解約6,000,次為9,000美金
老實說,去了保險櫃檯後
對於同事的建議,心裡真的覺得很差,擺明就是為了業績
我不是不願意買保險
只是希望能真的幫我規劃「需要的保障」

以為事情就此結束嗎?沒想到隔週她又打電話來
問我是否已解約、錢什麼時候會進帳。
我回應她:「那是美元保單,大概需要一週左右。」
後來,她重新幫我設計醫療等保險方案
我有告知不要年繳超過5萬
卻說他們公司的信用卡,可以12個月無息繳款
我說:「我不看月繳,我只看年繳總金額。」
至於是否要保險,我仍舊回答:「我再考慮一下。」

但到了11月初,她又打來問:「要不要簽約?」
我回:「明年三月以後再說吧,因為再過四個月我就又多一歲了。」
沒想到她仍然打來追問(這週),是不是我沒聽懂、還是她哪裡沒講清楚…可以再說明…
也可以先買美元保單 ….又說不想白做工…
反正整個過程就是讓我感受她是為業績,並不是我的需要
感受超差的
原本一開始是想幫同事做業績,現在還是算了
真的覺得自己沒事找事做,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
何況這樣的經驗,未來我也不敢幫忙介紹
保險也是一種賭注,何時用到不知道
重點是要自己能力所及的保險金額
現在對我而言保不保是沒差別的


